二、特色小镇建设中伦理治理的现实审视 1.价值理念层面,特色小镇建设中汲取型治理方式处于主导地位 “社会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最初通过简单的分工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了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我国的政治体制要求基层政府履行国家政府的政治意志,特色小镇建设这一国家意志的落实,需要地方政府对当地产业的重新布局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相关主体(国家政府、基层政府、外来资本与原住民)之间的价值理念不可避免的发生摩擦甚至是冲突。在“治理型”政治的指挥下,特色小镇建设中利益主体之间价值理念的摩擦总是以原住民个人权利的转移、外来资本经济利益和国家政府政治意识的汲取而告一段落。政府意志通过产业经济布局与社会关系调整把原住民的意志高度统一于国家意志之中。 2.主体伦理层面,特色小镇建设中管控型治理方式将会长期存在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各种势力相互冲突的无政府状态,鉴于此,马克思提出要实行系统分工和等级分工的国家政权的计划调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政府的重新设立,为乡村政治与国家意志架通了治理桥梁。随着乡镇政府对乡村管治型的政治治理方式的深入,乡镇政权的自我扩张被充分暴露出来。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相关主体往往是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决策制定之后,他们充当着国家决策的实施者,他们利用权力对经济社会进行统筹,对其他相关主体进行管控,并对上级资源、外来资本与本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乡镇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约束制衡机制欠缺的情况下,乡镇干部以管控型治理方式损坏原住民权利,转移自身职责和义务,从而获取自身特殊利益。这种腐败现象恶化了干群关系,使特色小镇建设的伦理危机逐渐暴露。 3.关系伦理层面,特色小镇建设中动员型治理方式成为显著特色 列宁提倡通过苏维埃吸引公民参与政治、民族和国家治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凝聚分散的公民社会,通过政治动员提高他们参与发展的积极性。特色小镇建设的关系伦理涉及到当地政府、外来资本与原住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调整与重组。乡镇基层政府拥有通过特色小镇建设获得政绩与口碑的权利,也承担着服务原住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义务。外来资本可以通过资本运作获得自身收益,同时应保证目标任务的实施进度与质量。原住民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享有参与发展治理的权利,并通过国家政策获取政策红利、利用自有资源获得经济收益,同时自身的自由发展也要符合集体诉求,并受普遍伦理的约束。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乡镇基层政府与外来资本参与地方治理的动机强烈、积极性高涨,但是原住民的参与意识淡薄。原住民注重自身利益的获取和应有义务的承担,但缺乏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与协调治理的动机与意志。 4.制度伦理层面,特色小镇建设中功利型治理方式变的愈发明显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政治运行机制更倾向于“道义政治”,随着改革开放的铺开,这种运行机制逐渐向“利益政治”倾斜。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治干预的他律治理方式也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绝对指引下,城镇化建设的各参与主体的“经济人”的特征日益增强。虽然,近几年国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但经济导向的惯性依然助推着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功利追求。“当人们出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向善是徒劳的”。由于社会契约和自律治理的缺失,在功利价值的驱使下,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制定中,更加倾向于对自身政绩、经济收益等特殊利益的追求。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资本主体,外来资本也按照政府的功利意志,设置有利于自身经济收益的功利型运营制度。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名义受益方”,分散的原住民在“政府———企业”双重功利型制度框架下,自身的个体价值追求不得不处于绝对的依附状态。
三、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特色小镇建设中伦理治理的转型与发展 1.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价值理念需要从“政府汲取”到“政府服务”的转型 社会职能是政治统治得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在社会职能的履行中,政治统治才有了存在的意义。传统中国政治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也警示着我们,只注重国家意志和地方政权利益的治理理念,有可能背离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破坏原住民的权利和尊严,长此以往,“劣治”局面必然被催生。特色小镇建设的伦理治理理念要进行从“汲取”到“服务”的转型,从汲取原住民生产生活资源向为原住民可持续生计提供服务进行转变。特色小镇建设的服务对象应以原住民为主,服务内容应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主,并以促进原住民的可持续生计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特色小镇在进行产业定位与资本引进的关键环节,应把控它们保护原住民生计资本的底线,并注重它们为原住民可持续生计提供服务的可能性和可靠性。这要求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主体与实施主体以尊重原住民的社会权利为最终目标,明确原住民可持续资本有哪些,缺哪些,以保护当地的优势生计资本,弥补劣势生计资本为具体工作目标,以促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史玉丁
史玉丁,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教师、副教授,曾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产教融合项目主管,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财经与旅游商贸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旅游与公共治理。主持或研究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庆社科规划普及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市黔江区科委科技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业研究》、《旅游学刊》、《中国农史》、《自然辩《生态经济》、《四川戏剧》、《世界农业》证法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福建茶叶》、《世界农业》、《农业伦理学进展》、《Tourism Tribu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2018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优秀借调工作人员知识创新先进个人,2018年重庆市黔江区智库建设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8年《旅游学刊》优秀论文,2018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重庆市三等奖,2019年教育部春节返乡调研报告三等奖,2019年武陵山职教集团论文征集活动一等奖,2019年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一等奖学金2020年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
HOTEL THINK TANK
酒店智库
联系人:秘书处
版权所有:广西酒店管理学会、广西亚太酒店管理研究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6号 电话:0771-5503760/5503769 邮箱:362032276@qq.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